摘要
因为之前没有对全球增强型地热的能源潜力做详细分析,这项研究要算出全球增强型地热能发多少电,以及它对各国能源供应有啥影响。研究首次详细分析了全球哪些土地适合建增强型地热电站,还对比三种储层模型来弄清楚不同方法的差别。结果发现适合建电站的土地比例因各地情况差很多(全球平均 25%),只有 Gringarten 模型能让电站经济可行发电;低成本地热集中在 17 个国家等地方,对发展中国家是便宜可靠的电但得靠发达国家降钻探成本,美国、日本、中国这些国家只能靠地热补一部分能源。
全文解读
应对气候危机的能源转型浪潮中,地热因“不看天吃饭”的稳定供电能力,被视作基荷能源的希望之星。但增强型地热系统(EGS,即“干热岩”技术,无需天然热水层)的全球真实潜力究竟有多大?成本能否亲民?运营策略如何最优?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性拆解这些谜题,为地热规模化应用绘制“技术边界”与“经济蓝图”,其发现或将改写全球能源布局的预期。
过去数十年,学界对 EGS 的技术潜力多依赖“体积法”——通过储层热焓、热衰减率、回收率等参数估算发电量。但这类研究存在三大致命缺陷:区域差异失控(欧洲、美国不同研究结果相差4- 4.7 倍)、土地适用性“隐身”(从未像风电光伏那样精细分析“哪些地能建电站”)、技术与经济“两张皮”(产能模型和成本模型各自独立,看不到产能如何影响度电成本)。更关键的是,EGS 的“可持续运营策略”(比如储层热衰减后能否自然恢复)对潜力的影响,始终缺乏统一结论。
这项研究直击痛点,完成三项“全球首次”突破:团队分析地下水分布、地形坡度、自然保护区、居民区、原始森林、水体等6大要素,量化各国 “能建EGS 电站的土地占比”。结果颠覆直觉:全球平均仅 25% 土地适合开发EGS,且国家间差异悬殊—— 有的国家可用地不足 5%,有的则高达 72%。比如,自然保护区密布的区域,或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地带,都会被排除。这意味着,过去“拍脑袋”的区域潜力估算,极可能因忽略土地约束而严重失真。
研究对比三类主流储层模型(Gringarten 模型、传统体积法、“可持续运营”模型),并与全球 64 座 现役 EGS 电站数据交❹ 验证。结果发现:只有 Gringarten 模型能模拟出“经济可行的产能”——当 产能调至100kg/s 时,储层热衰减控制在10 - 30K,度电成本才有望下探至“亲民区间”;而传统假设“30 年运营、热衰减10K”的模型,算出的成本高达
30 欧分/度(约合人民币2 元),完全不具备经济性。过去研究中,技术潜力(能发多少电)和度电成本(LCOE)是“平行世界”。本次研究首次把两者绑定:产能越高,热衰减越快,成本也随之波动。这种联动分析,让“EGS 在何时何地能盈利”的答案清晰浮现——比如,若按 Gringarten 模型优化运营,部分地区成本可压至5 欧分/度内。
研究还抛出一个震撼结论:以人类时间尺度衡量,EGS 并非“可再生能源”。因为储层热衰减后,靠自然热流恢复需要超2 万年——远超过人类合理的能源利用周期。这意味着,EGS 的“可持续性”需靠技术手段(如更高效的热回收、储层管理)而非自然再生,产业需重新审视其资源属性。
成本地图的绘制,让 EGS 的“经济势力范围”一目了然:
5 欧分/度内(约 0.35 元人民币):2050 年,冰岛、美国、中国、日本、匈牙利、俄罗斯等 17 国可实现这一目标,这些地区地质条件优、钻井成本可控。
10 欧分/度内:美洲、非洲、东南亚大片区域被覆盖,地热或成这些地区“低价基荷电”的选项。
但需注意 :EGS 当前成本仍高于风电 、光伏——后者度电成本已下探至2-3 欧分。不过,地热的“王牌”是调度性:风电光伏靠天吃饭,地热却能“想发就发”,在电网调峰、保障供电稳定性上无可替代。
对学界而言,它填补了三大空白:全球土地适用性的精细量化、技术 - 经济模型的深度绑定、运营策略对潜力的影响机制。对产业和政策制定者,它划清了“能做什么”与“该怎么做”:
·发展中国家若想借力地热,需依赖发达国家突破钻井成本(当前钻井占EGS 成本超60%);
·美、中、日等能源大国,地热只能“部分补位”能源结构,无法独挑大梁;
·产业需聚焦 Gringarten 模型优化运营、降低热衰减影响,而非迷信“自然可再生”。
这篇研究用数据破除“地热潜力无限”的浪漫想象,代之以技术约束与经济边界的清晰画像。在“能源转型既要清洁又要稳定”的当下,这种“祛魅式”的科学分析,恰是产业少走弯路、政策精准发力的关键——这也是它值得被关注的核心价值。